土建工程师:作业小故事,警示大安全
发布时间:
2017-10-13 00:00
来源:
1.范围 本规程适用于相关公司部门有限空间作业风险管控。 2.安全技术要求 2.1作业安全 2.1.1有限空间的作业场所空气中的含氧量应为19.5%~23%。 2.1.2有限空间空气中可燃气体浓度应低于可燃烧极限或爆炸极限下限的10%。 2.2通风换气 2.2.1作业时,操作人员所需的适宜新风量应为30 m3/h~50m3/h。 进入自然通风换气效果不良的有限空间,应采用机械通风,通风换气次数不能少于3次/h~5次/h。通风换气应满足稀释有毒有害物质的需要。 2.2.2 应尽量利用所有人孔、手孔、料孔、风门、烟门进行自燃通风为主,必要时应采取机械强制通风。 2.2.3机械通风可设置岗位局部排风,辅以全面排风。当操作岗位不固定时,则可采用移动式局部排风或全面排风。 2.2.4有限空间的吸风口应设置在下部。当存在与空气密度相同或小于空气密度的污染物时,还应在顶部增设吸风口。 2.2.5除严重窒息急救时等特殊情况,严禁使用纯氧进行通风换气。 2.2.6经局部排气装置排出的有害物质应通过净化设备处理后,才能排入大气,保证进入大气的有害物质浓度不超过国家排放标准规定的限值。 3.安全管理 3.1作业前准备 3.1.1对有限空间作业应做到先通风再检测后作业的原则。 3.1.2先检测确认有限空间内有害物质浓度,未经许可的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 3.1.3分析合格后编制施工方案,再办理《进入有限空间危险作业审批表》,施工作业中涉及到其他危险作业时应办理相关审批手续。 3.1.4作业前30分钟,应再次对有限空间有害物质浓度采样,分析合格后方可进入有限空间。 3.1.5应选用合格、有效的气体和测爆仪等检测设备。 3.1.6对由于防爆、防氧化不能采用通风换气措施或受作业环境限制不易充分通风换气的场所,作业人员必须配备并使用空气呼吸器或软管面具等隔离式呼吸保护器具。严禁使用过滤式面具。 3.1.7检测人员应装备准确可靠的分析仪器,按照规定的检测程序,针对作业危害因素制定检测方案和检测应急措施。 3.2作业人员及安全教育 3.2.1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应具备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身体无妨碍从事相应工种作业的疾病和生理缺陷,符合相应工种作业需要的资质。 3.2.2公司应对从事有限空间危险作业的人员应进行培训,内容包括: a)作业前应针对施工方案,对作业内容、职业危害等教育; b)对紧急情况下的个人避险常识、中毒窒息和其他伤害的应急救援措施教育; c)按上岗要求的技术业务理论考核和实际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合格。 3.3现场监督管理 3.3.1作业现场应明确监护人员和作业人员。监护人员不得进入有限空间。 3.3.2气体检测人员职责 a)熟悉检测仪器设备和检测方法; b)按照作业人员操作规程中的有关规定进入有限空间检测; c)能科学分析有毒有害介质的产生原因; d)对所检测的数据负责。 3.3.3施工负责人职责 a)应认真负责,熟悉作业区域的环境、工艺情况,有及时判断和处理异常情况能力; b)确认作业者、监护者的安全培训及上岗资格,负责复核清点出入作业场所的人数; c)定时与安全监护人保持联络,监督气体定时检测; d)在作业期间不得自行离开负责岗位。 3.3.4作业监护人员职责 a)具有熟悉安全防护和应急救援,警觉并判断作业者异常行为的能力,接受职业安全卫生培训; )坚守岗位,在作业者作业期间,监护人员不能离岗,适时与作业者进行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信息交流,在紧急情况时向作业者发出撤离警报; c)发生以下情况时,应即令作业者撤离有限空间,情况紧急应呼叫应急救援并报告施工负责人: 3.3.5作业人员的职责 a)遵守有限空间作业安全操作规程; b)正确使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设施与个体防护用具; c)应与监护人进行有效的安全、报警、撤离等双向信息交流; d)作业人员意识到身体出现危险异常症状时,应及时向监护者报告或自行撤离有限空间。 3.3.6应急救援措施 3.3.6.1应编制应急救援预案。 3.3.6.2应急救援预案内容: a)确定应急救援组织指挥机构,包括: 1)启动程序,相关部门与人员职责分工明确、统一指挥协调; 2)应急处置措施、医疗救助、应急人员防护; 3)现场检测与评估; 4)信息发布; 5)应急救援经费、物资和人员保障; 6)善后处置措施齐全。 3.3.6.3应急救援预案培训、演练、更新: a)预案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应急培训与演练; b)预案演练应定期进行评审与更新